rss
    0

    宋神宗 都城(宋神宗陵墓)

    2023.08.19 | 无凤百科网 | 7次围观

    元丰五年(1082年),西夏“铁鸢”渡江进攻。 20万宋军一触即溃,阵亡4名将领。消息传来,宋神宗夜不能寐,不敢轻易进攻西夏,还宣告“熙宁变法”失败了。

    宋神宗继位后,励精图治,推行“熙宁变法”,希望打败西夏,重振国威。此时掌管西夏王朝的是梁太后。她有着武则天的志向和勇气,多次出兵进攻北宋,争取更多的土地。

    宋神宗和梁太后都摩拳擦掌,准备较量。 1081年,西夏攻打青阳时,宋军严密防范,以弓弩还击,攻打西夏粮道。梁太后已无胜算,下令撤军,宋军首局获胜。

    庆阳之战让宋神宗信心十足,于是决定主动出击,在西夏筑城,一步步蚕食对方的领土。在此背景下,宋军在夏州、银州、幽州交界处修建了永乐城,动用了数十万平民。

    重耳将军极力反对修建永乐城。他并不是害怕西夏,而是因为这里没有水源,而且三边又靠近悬崖,这让他成为了“绝地武士”。一旦西夏进攻,宋军就会溃败。

    重耳反对无效,徐熙、沈括等人同意建城,宋神宗派重耳到兖州,徐熙负责征战西夏。正是这次行动,让北宋二十万军民陷入了灾难。

    得知宋军筑城,梁太后勃然大怒,立即派兵摧毁城池。此战,西夏号称出动三十万大军,实际却有五万到六万大军,但“铁鸢”的参与却让宋军胆战心惊。

    “铁鸢”是西夏重骑兵,身穿铠甲,装备精良。据说,“铁鸢”将兵马固定在一起,使士兵即使战死,仍能保持冲锋姿势。

    李积正在筑城,听说西夏大军来了,急忙向徐熙求救。徐熙让沈括留在米脂,并率部求援。

    徐熙进城后,诸将建议主动出击,不要让夏军过河。徐熙反对。他希望能堂堂正正地与西夏作战,于是率兵出城列阵。他看到夏军渡河,错过了战斗的机会。

    “铁鸢”渡江后,迅速布阵,采取“集体冲锋”战术,向宋军冲锋。此时宋军缺乏重弓弩,普通箭头无法射穿铠甲,于是“铁鸢”就来到了前线。

    曲震将军见势不妙,建议徐熙立即退入城内,不要与“铁鸢”拼死,也不要让夏军主力跟进。不料徐熙过于自信,甚至斥责曲震胆怯,严令宋军抵挡。

    “铁鸢”纵横驰骋,多次穿过阵型,宋军大乱。西夏轻骑兵和步兵再次投入战斗。战斗一边倒,宋军尸体堆积如山。

    徐熙胆怯,宋军不受约束,纷纷逃回城中,践踏杀戮甚多。夏军乘势包围永乐城,派兵修筑水坝,堵住城内水源。

    夏军“围点求援”,在切断水源的同时,出兵攻击宋军粮运线,并设下埋伏,杀掉宋军援军。重耳怨恨许熙,不愿意救他。他坐着看着永乐城被围困,宋军陷入绝望。

    城内水源断绝,徐熙下令打井。他挖了十多英尺,却什么也没找到。没有足够的水源支援,宋军士兵、民夫、战马都病死渴死,士气更加低落。

    曲震、高永能等将领提议组建“敢死队”,浴血突围,保存生机。徐熙不甘心,他把希望寄托在援军身上,希望沈括能够救自己,但半路遭到宋军伏击,救援失败。

    这时,梁太后亲自来到前线,给夏军将士带来了足够的粮食和俸禄,让他们抓住机会猛烈进攻,不给宋军喘息的机会。

    随着持续的高强度攻势,宋军疲于应付,又缺粮缺水,濒临崩溃。更不幸的是,突然下起大雨,未修复的土城墙被冲毁,西夏士兵从缝隙中冲了进来。

    徐熙急忙组织士兵反击,想要将他们驱逐出去。没想到宋军连拿起武器的力气都没有,只能被西夏大军屠杀,城中一片混乱。

    经过一番战斗,徐熙、李积、李舜举、高永能等四位将领被杀,宋军军民夫死伤二十万余人。

    《宋史》记载:“亦是一役,死者将数百人,士卒二十万余人,夏人从米脂城归来。”

    永乐城失利的消息传到开封,正好到了晚睡的时间。宋神宗接到“战报”,心情十分郁闷,百感交集,无法入睡,不断在床边来回踱步。

    失败对于军事家来说是常有的事。宋神宗之所以夜不能寐,不仅是因为宋军损失惨重,还因为他的表现。

    宋神宗的贴身侍卫李顺矩临死前撕破衣服,并写下遗书:“我死后无怨无悔,希望群臣不要轻视这个敌人。”他请将军将他带回去,交给神宗皇帝。

    宋神宗 都城(宋神宗陵墓)

    这份《奏疏》给神宗泼了一盆冷水:西夏势力很大,大臣虽死无仇,但愿皇帝不要轻视敌人。言外之意就是宋军无法战胜西夏,所以皇帝不要轻易用兵。

    永乐城之战后,宋神宗心灰意冷,十几年的努力付诸东流。此后,宋神宗不再轻易出兵,继续对西夏采取防御立场。直到宋哲宗继位后,他才改变了这一策略。

    版权声明

    本文由注册用户自发上传,如有侵权,联系1626085909@qq.com 进行删除